一、学科基本情况
1. 学科负责人:任竹梅教授
2. 学科简介:
本学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及保护资源生物为宗旨,定位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求,服务于涉农企业的管理及山西农业的发展, 辐射全国涉农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事业,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人才应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在农业专业领域独立开展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工作。
依托1949年始建的山西大学生物学学科,2010年获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学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进行研究生培养。在学科现有专业特色研究基础上,依托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中心、山西特色生物资源与 健康产业1331协同创新中心、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产学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学生。
3.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目前学科方向有2个,分别是:
方向一: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带头人是任竹梅教授。该方向基于农业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的双向需求进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进化生物学、遗传育种与技术开发应用、害虫生物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方面,主要进行资源生物优良种源的发掘与应用,推广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指导实际工业化生产,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研究生物资源的进化生物学,瞄准生物进化与利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将澄清一些重要生物类群的进化历程,丰富和发展不同谱系的进化理论体系,为珍稀生物资源的保护及有益生物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遗传育种与技术开发应用方面,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作物品种,主要进行植物种质与作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作物科学与应用研究,先后导入和创制水稻、玉米、高粱、栽培野生大豆的特异种质与突变体材料近2500余份;在害虫生物综合防治方面,开展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相关的基础性研究,通过重组系统建立实现对基因组的定向改造,敲除和导入目的基因,实现反向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工程技术操作及应用;对重大农业害虫开展昆虫生理、行为调控及害虫治理等研究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方向二:食品加工与安全,带头人是张丽珍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特优农产品功能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污染物的毒理或病理学研究、食品酿造及其工艺改进、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在特优农产品功能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主要研发特色杂粮功能性和高附加值产品,创建融合企业、合作社协会和农户的产业链一体化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燕之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围绕“清香型酒醅关键功能菌特性评价及互作关系研究”开展清香型白酒的生产实践,为食品、医药等行业提供新的原料来源;在污染物的毒理或病理学研究方面,注重从自然中寻求健康解决方案,提取大黄、芦荟等植物成分制备新型抗肿瘤蒽醌类衍生物,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具有逆转结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构建的该蒽醌纳米脂质体药物递释系统,显著提高了抗肿瘤效果;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方面,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饲料中霉菌毒素的降解、降解蛋白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酶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高效快速的饲料及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在食品酿造及其工艺改进方面,深入探究了发酵食品酿造机理与微生物群落演替,优化发酵过程,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同时致力于酿造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4. 师资队伍情况:
本专业学位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现有校内导师5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5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37人,98%以上导师具有博士学位,校外导师48人,其中44人具有高级职称,分别来自山西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龙头企业的骨干科研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导师专业素质优秀,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5. 学科平台情况:
本学位点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依托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核酸生物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特色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1331协同创新中心、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和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产学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接受了省科技厅现场考察,并连续三年在科技厅考核中获评优秀。在推动山西省重点实 验室优化重组工作,发挥了山西省标杆重点实验室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院于2022年成立了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型仪器中心,仪器中心以服务科研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是学院进行基础科研 和研究生培养的共享平台。中心面积约400 m2,仪器总价值达3000万元,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2024年度学科进展情况
1. 学科建设举措及发展成效
2024年,本学科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师资队伍、平台建设升级等多项举措,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顶层设计方面,凝练学科方向,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在强化师资方面,引进了1名优秀博士;在平台建设升级方面,继续对共享仪器平台进行建设,补充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设备,助力科学研究。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
2. 人才培养成效
2024年,共招生48人,授予学位51人。毕业学生51人在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任职;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积极参与由学校、学会和政府等组织的各项赛事,如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十四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 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术五分钟"、中国花卉博览会和食品创意大赛等比赛,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金奖1项,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赛银奖1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张丽珍等专业教师开设的案例和实践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三名青年教师入选“文瀛青年学者”,这些均是对本学位授权点教学成果的肯定和行业发展的贡献。
4. 科学研究建设成效
2024年,本学位点共获批科研经费1426.4925万元,其中张丽珍教授获批山西省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900万元,任竹梅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张永杰教授主持的“虫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任竹梅教授参与的“五倍子高效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晓健副教授参与的“重要昆虫的杀虫剂解毒与几丁质排布研究”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谢树莲和刘琪教授主持的“碳氮影响自絮凝微藻污水处理效率与絮凝性能的机理”研究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张丽珍教授和杨埔副教授参与“清香型酒醅关键功能菌特性评价及互作关系研究”获得中国酒业协会技术奖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16篇,SCI收录74篇,分别发表于Food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BMC Biology 和 BMC Genomics 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因此,本学位点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成果丰硕,产学研融合紧密,面向企业、社会各领域的研究项目和成果逐年增加,促进行业产业发展。
5.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建设成效
为了深化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理解,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讲座,广岛大学的米澤隆弘教授做了题为《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is unveils the origins and histories of domestic chicken》的学术报告,从群体基因组的角度探讨了家鸡的起源与进化,给学生展示了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奥妙; 新疆农科院的吴斌教授带来了《减压熏蒸保鲜技术在西梅等果品中的应用》的讲座,和学生交流了减压熏蒸保鲜技术的应用;西南大学牛国清研究员带来了《链霉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工程合成》的讲座,介绍了生物合成在食品和健康领域的应用。定期讲座和学术报告极大的拓宽了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6. 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建设成效
本学位点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深度服务“三农”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绿色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积极对接相关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本学位点为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深入推进,对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需求,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山西安弘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和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增设实践基地,提供深入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够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切实把握行业前沿动态,掌握生产发展中涌现的新趋势和技术迭代中的新需求,全面接触并深入了解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对产业生态的全局性认知。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本学位点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全面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与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在科研实践中,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更多创新性任务,强化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检测师、农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此外,通过学术写作与科研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助力其在学术与实践领域的双重突破,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咨询服务成效方面,董玮副教授等“果蝇抗性品系筛选系统”专利权转让至启东芳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贾如副教授等“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专利权转让至科润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于2021年9月-10月对新建雄忻高铁沿线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完成了《新建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沿线动植物调查第一阶段性报告》,为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力量。生命科学学院分子进化团队与五倍子主产地龙头企业湖北五峰赤诚生物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五倍子产量和单宁含量国家质量标准等指标分析,筛选出五倍子优良种源为五峰种群,进一步在湖北五峰培育基地进行试验,增产125.15g/m2。优良种源已经在四川、重庆、湖南和云南等省市的五倍子主要山区分布地推广,结合培育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在项目实施后,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扶贫效果显著。
三、本年度学科建设计划与目标(限500字)
1. 随着山西转型创新发展需求,需要进ー步增设研究生创新基地数量,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了解生产发展新方向, 技术发展新需求,在更多的创新基地中获得全产业链知识和技术体系,全面发展。
2. 针对学生就业情况,多方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 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