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
发布时间:2024-03-01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一、学科基本情况

1. 学科负责人:任竹梅

2. 学科简介:

本学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及保护资源生物为宗旨,定位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求,服务于涉农企业的管理及山西农业的发展, 辐射全国涉农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事业,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人才应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在农业专业领域独立开展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工作。

依托1949年始建的山西大学生物学学科,2010年获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学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进行研究生培养。在学科现有专业特色研究基础上,依托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中心、山西特色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1331协同创新中心、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产学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学生。

3.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目前学科方向有2个,分别是:

方向一: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带头人是任竹梅教授。该方向基于农业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的双向需求进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进化生物学、遗传育种与技术开发应用、害虫生物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中,任竹梅教授带领其团队进行五倍子优良种源的发掘与应用,筛选出五倍子优良种源,在五倍子主要山区分布地推广应用,优化水提法提取五倍子单宁酸工艺,指导工业化生产,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扶贫效果显著。在生物资源的进化生物学方向中,张永杰教授团队瞄准微生物进化与利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将澄清一些重要微生物的进化历程,丰富和发展微生物进化理论体系,为珍稀真菌资源的保护及有益微生物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遗传育种与技术开发应用方向中,田怀东副教授致力于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作物品种。其团队主要从事植物种质与作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作物科学与应用研究,先后导入和创制水稻、玉米、高粱、栽培野生大豆的特异种质与突变体材料近2500余份。在害虫生物综合防治方向中,付月君教授团队已开展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近二十年,可通过Bac-to-Bac转座重组、λ-Red同源重组系统实现对AcMNPV双链环状基因组进行定向改造,定点敲除和导入目的基因,实现反向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工程技术操作及应用。赵小明教授团队以重大农业害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昆虫生理、行为调控及害虫治理等研究工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方向二:食品加工与安全,带头人是张丽珍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特优农产品功能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污染物的毒理或病理学研究、食品酿造及其工艺改进、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在特优农产品功能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向中,张丽珍教授团队研发特色杂粮功能性和高附加值产品,创建融合企业、合作社协会和农户的产业链一体化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燕之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此外,张丽珍教授和杨埔副教授围绕“清香型酒醅关键功能菌特性评价及互作关系研究”开展清香型白酒的生产实践,为食品、医药等行业提供新的原料来源。在污染物的毒理或病理学研究方向中,李玉英副教授团队注重从自然中寻求健康解决方案,提取大黄、芦荟等植物成分制备新型抗肿瘤蒽醌类衍生物,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具有逆转结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构建的该蒽醌纳米脂质体药物递释系统,显著提高了抗肿瘤效果。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方向中,贾如副教授团队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饲料中霉菌毒素的降解、降解蛋白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酶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高效快速的饲料及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在食品酿造及其工艺改进方向中,杨埔副教授团队深入探究了发酵食品酿造机理与微生物群落演替,旨在优化发酵过程,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同时致力于酿造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4. 师资队伍情况:

本专业学位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现有校内导师5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5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36人,98%以上导师具有博士学位,校外导师48人,其中44人具有高级职称,分别来自山西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龙头企业的骨干科研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导师专业素质优秀,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5. 学科平台情况:

本学位点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依托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核酸生物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特色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1331协同创新中心、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和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产学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接受了省科技厅现场考察,并连续三年在科技厅考核中获评优秀。在推动山西省重点实 验室优化重组工作,发挥了山西省标杆重点实验室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院于2022年成立了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型仪器中心,仪器中心以服务科研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是学院进行基础科研 和研究生培养的共享平台。中心面积约400 m2,仪器总价值达3000万元,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2023年度学科进展情况

1. 学科建设举措及发展成效

2023年,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首先,建设了国家级科研平台。2023年成立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杂粮与预制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太原中心”、“全国农产品品质规格营养功能评价鉴定太原技术中心”和“绿色食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太原技术中心”叁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次,与企业共建实体化合作平台,2023年与汾阳市多家单位签订了5项合作协议,指导企业发展;第三,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2023年,学科教师承担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横向项目2项,共同凝练科技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形成高效协同的良好生态。

2. 人才培养成效

2023年,共招生52人,授予学位0人,毕业学生0人。学生积极参与由学校、学会和政府等组织的各项赛事,如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十四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术五分钟"、中国花卉博览会和食品创意大赛等比赛,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山西赛区三等奖1项,全国决赛二等奖1项;获得山西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1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2023年,张丽珍教授等完成的《三支柱双四级:面向区域酿造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贾如副教授获得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西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山西省一等奖;李玉英副教授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三名青年教师入选“文瀛青年学者”,这些均是对本学位授权点教学成果的肯定和行业发展的贡献。

4. 科学研究建设成效

2023年,本学位点共获批科研经费796.06万元,任竹梅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刘晓健副教授参与的“重要昆虫的杀虫剂解毒与几丁质排布研究”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谢树莲和刘琪教授主持的“碳氮影响自絮凝微藻污水处理效率与絮凝 性能的机理”研究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张丽珍教授参与制定了《小米仓储运输技术标准》国内标准;发表学术论文103篇,SCI收录69篇,分别发表于Food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因此,本学位点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成果丰硕,产学研融合紧密,面向企业、社会各领域的研究项目和成果逐年增加,促进行业产业发展。

5.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建设成效

为了深化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理解,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讲座,如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辛海平研究员做了题为《山葡萄抗寒机理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北京大学的周立平教授带来了《起步在山西的跨学科研究之路》的讲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刁现民教授带来了《谷子品种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和模式体系建立》的讲座;玻利维亚圣西蒙大学的Jorge Rojas教授带来了《藜麦资源加工与利用》的讲座;中山大学的谢强教授带来了《植食性昆虫的演化概貌》的讲座。定期讲座和学术报告极大的拓宽了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视 野,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6. 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建设成效

本学位点对标国家、本省战略需求,服务“三农”建设、脱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有效衔接相关产业和行业建设,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深入推进,对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需求,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山西安弘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和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增设实践基地,提供深入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深入生产一线,切实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掌握生产发展中涌现的新方向以及技术迭代中的新需求,全面接触和了解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对整个产业生态的全局认知。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实行多措并举,全面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在科研实践中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更多创新性任务,强化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本专业学位与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机制,例如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师和农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此外,结合学术写作课程和论文辅导,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助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

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咨询服务成效方面,董玮副教授等“果蝇抗性品系筛选系统”专利权转让至启东芳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贾如副教授等“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专利权转让至科润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于2021年9月-10月对新建雄忻高铁沿线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完成了《新建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沿线动植物调查第一阶段性报告》,为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力量。生命科学学院分子进化团队与五倍子主产地龙头企业湖北五峰赤诚生物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五倍子产量和单宁含量国家质量标准等指标分析,筛选出五倍子优良种源为五峰种群,进一步在湖北五峰培育基地进行试验,增产125.15g/m2。优良种源已经在四川、重庆、湖南和云南等省市的五倍子主要山区分布地推广,结合培育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在项目实施后,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扶贫效果显著。

三、本年度学科建设计划与目标(限500字)

1. 针对体系化布局不足、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推动有组织的科研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2. 针对大型仪器设备缺乏的问题,继续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助力学科科学研究。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8-2018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skxy2004@s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