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
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
发布时间:2021-03-01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培养特色

本专业学位是与食品加工与安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艺与种业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山西农业与农村区域的发展、辐射全国涉农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山西省内外食品素材研发与质量监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农业有害昆虫的综合防治、农艺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以及涉农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要求包括: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具备独立从事农业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及国际交往的能力。

本专业立足“三农”,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向具有地方特色的省内一流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积极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社会。在专业设立以来逐渐发展成一个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社会效应明显、年报名学生数和达线学生数大幅增加、就业形式良好的一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培养的人才系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农业专业领域独立开展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师资队伍

本专业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现有校内导师41人,校外导师46人,校内导师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到30%以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75%以上,97%以上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山西省科教兴晋突出贡献专家2人,有8人获得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称号。导师总体素质高,质量优秀,人员结构合理,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校外导师来自山西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的总负责人或科研带头人,包括上市企业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负责人、安徽燕之坊产品质量负责人以及山西省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山西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等单位的科技骨干。所有的校外导师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教学案例。

本专业具有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等方面的教学师资力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科学研究

本专业学位以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为目标,以为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科学研究内容涉及微生物发酵、特色食品加工、食品酿造及其工艺改进、天然产物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污染物的毒理或病理学、遗传育种及资源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和方向,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1)参与项目:本专业学生参与撰写并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主要围绕资源生物的基因组进化和良种培育、昆虫功能基因研究和食用藻类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2)申请专利:针对科研实验装置和制剂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经申请获批专利4项,其中3项为实验装置,1项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3)发表论文:围绕微生物发酵与食品安全、资源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污染物毒理、功能基因的分析和利用等研究内容,2016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9篇,以第一作者发表15篇,除1篇研究生为第三作者外,其余均为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实力。

4.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本专业学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进行研究生培养,建立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模式,基于学科现有的特色生物资源研究方向,依托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试验中心、山西特色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1331协同创新中心、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产学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学生。2011年起,先后与农业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签订协议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4个,并聘用46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相关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双方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专业培训、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于农业生产、资源保护、食品加工与安全等相关领域发展。

二、2020年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成效

制度建设是本专业建设常抓不懈的一项基本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教师工作体系,构建了党政协同、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学院建立了分党委书记联席会、院长联席会和管理服务联席会三大会议机制,进行学习、通报、交流和部署,及时传达中央和上级精神,协调推进工作落实。

2)坚持务实求效,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学习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确保师德制度科学规范、务实管用;全面落实《中共山西大学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山西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学习《山西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手册》、《山西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年度自查报告汇编》、《山大好老师》等材料,积极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年度师德师风自查自纠工作。

3)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本专业学位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坚持多措并举,做好日常教育督导。通过分党委中心组学习、职工大会、党支部会议等形式,组织学习师德师风建设读本;通过大会宣讲、小组讨论和撰写学习心得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通过发掘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取得成效,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可靠质量保障。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做好日常教育督导;通过学习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文件,确保师德制度务实管用;通过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效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取得成效,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2.导师队伍建设成效

目前本专业共有校内导师41人,校外导师46人,年均招生40人,导师力量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2020年,导师张永杰教授负责的工作室获批山西大学校级“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田怀东副教授荣获“山西省科教兴晋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张丽珍教授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

3.研究生招生成效

2020年,农业硕士专业共有30名毕业生,招收34名学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坚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的育人方法,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加强互联网等思想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思政队伍建设、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等措施,真正创新育人模式。同时,本专业也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方面的教育: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对思想道德修养和学术行为规范进行讲解;通过学术团队、党支部、树立典型等方式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导师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4.研究生培养、管理、就业及社会服务成效

2020年,本专业继续坚持“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相关的理论、生产、管理、政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特点,积极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社会。2020年开设课程涵盖外语、思政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理论基础课程(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与食品安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同时,本专业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座,介绍国外相关前沿动态(如邀请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于2020年11月开设讲座);另外,本专业继续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已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020年与晋中市喜蓉食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杂粮营养健康研究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与山西中赢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面食文化教育创新中心”,与五峰赤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西省生物资源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2020年,学生参与的项目获得2项专利,并发表SCI论文9篇。2020届毕业生中,有1人继续读博深造,其它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部门,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有7位毕业生走向基层机关工作岗位,服务于当地农村农业发展。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学位点围绕服务山西,辐射全国的建设目标,目前根据导师们的研究方向凝练了杂粮加工、酿造业、乳品产业、生物资源多样化等4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建立了4个研究生实践基地。随着山西转型创新发展需求,需要拓展研究方向,增加研究生创新基地数量和实践活动时间,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充分了解生产发展新方向,技术发展新需求,学生需要在更多的创新基地中或得全产业链知识和技术体系。

四、2021年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

目前学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采用“分层次管理机制”与“两阶段式”培养机制,即学校负责审核与评估,学院负责组织与协调,企业或校外事业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学生实践安排,校内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校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随着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期望,在两阶段式培养机制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校外实践时间及经费的保障度。

改进计划

1)深化产教融合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并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根据每年的报考人数、达线人数及招生指标,合理补充不同研究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

2)本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学制2021年开始将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在原培养方案上增加专业实践和论文完成时间,以保证学生可以踏实有序完成实践学习,系统有效开展科研训练,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3)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线上和线下学术讲座、参与课程讲授,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领域学术前沿信息和最新成果,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发展目标

本年度新增并挂牌2个校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在食品加工与安全、资源利用与保护两个方向招生40人。通过“双导师制”与“校内校外两阶段式”的培养机制,实现培养的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承担相关领域的技术操作和管理工作。

保障措施:

1)在学院学科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争取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实践。

2)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依靠校内和校外导师,由导师的项目来支持保证学生的校外实践。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8-2018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skxy2004@s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