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大学生物学学科创建于1949年,是全国高校较早设立的生物学科之一。2005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含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在最新的ESI排名中,本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两个领域新晋全球前1%。本学科拥有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核酸生物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洗涤剂用碱性蛋白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山西省1331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精准分子育种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青年)团队等一系列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生物学学科的专门人才。注重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要求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具体培养目标:1)理论与技术: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与研究领域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2)科研能力: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3)文献阅读: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4)工具:熟悉计算机应用,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5)论文撰写:具备科学论文的写作能力;6)工作:能从事科研院所及高校系统的科研、教学和技术研发工作。
根据国家及我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单位导师专业特长等情况,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设以下八个二级学科方向:
1、植物学
以经典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上研究生物 的多样性,分析珍稀濒危物种的产生原因,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的评估体系,寻找其种群保护和恢 复的有效途径,为资源生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以地方油脂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 花卉植物和湿地植物资源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手段,研究其活性成分,筛选优良品系,提高其抗逆性,建立规模培养的方法体系,为资源生物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提供科学保证。
2、动物学
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开展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昆虫分子毒理学、表皮代谢调控机制及RNA干扰效率及其分子机理研究;基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对医学及农业的作用,研究动物的适应生物学与多样性,揭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为绿色环境保护、疑难疾病防治、现代农业创新做贡献;探索蚧虫等农林害虫人工强化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动物系统发育及其与植物互作研究;动物生态学及野生动物保护等研究。
3、水生生物学
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学、分子进化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和动物在水体生态中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净化修复水体的利用;以水生模式生物以及重要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发育的变化过程及对环境适应的分子调控机理;在种群、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水环境有毒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的效应、污染物的代谢机理、生物标志物,为评价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提供依据,并建立水体污染物的新型监测技术。
4、微生物学
应用生物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阐明其遗传与生理机制,并进行发酵工程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微生物的资源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学特性,开发可应用的微生物种群,分析环境污染与防治、三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中的微生物活动规律,并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提供环保技术服务;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代谢途径与调控方式、个体与群体生长规律、发育与分化等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理论及应用技术。
5、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领域之一。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手段,对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结合分子生物学,在结构与功能、信号传导、抗 氧化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动物或植物为材料,探讨非生物因子胁迫对动物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适应环境、响应逆境胁迫的细胞分子机制;以区域肿瘤多发疾病为对象,在分子水平探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探讨天然产物及其化合物的抗肿瘤新药作用及机理。
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对细胞内重要的功能蛋白基因进行分析,研究其基因表达调控特点、遗传密码的使用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应用核磁共振、CD、荧光、分子排阻层析以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手段,开展重组蛋白理化性质研究,探讨在体外及体内环境中蛋白相互作用。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基因的功能,从而揭示调控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人体在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细胞与整体的效应,重大疾病及细胞重要生命活动有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7、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同时研究因遗传异常导致疾病的机制。继承经典遗传学研究技术与思路,应用遗传学新技术和新理论,结合生物学和医学最新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兼并应用生物医学和其它新生的遗传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发现与进展,依托先进的科研平台,目前主要开展医学遗传学探索性与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高水平应用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人类重大疾病易感性遗传学机制研究;人类罕见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新生儿遗传缺陷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干细胞的转录和表观遗传动态机制与多向分化胚胎干细胞的表观遗传作用机制研究;以及遗传疾病的诊断、产前诊断及治疗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应用性研究。
8、合成生物学
突破传统生物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理念和范畴,以分子生物学和底盘生物为基础,整合最新的基因编辑、生物信息等技术手段,改造或重新设计有特定功能的底盘生物系统;与化学学科交叉,在化工行业开展基于新功能底盘生物的绿色催化;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在环境治理方面利用基因编辑的环境微生物,实现污染治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优势资源,从基因编辑及底盘生物构建、生物催化与绿色合成、环境微生物开发与污染治理三个方向,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最终实现合成生物基础理论到产业技术瓶颈的突破,服务山西乃至全国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培养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合成生物交叉领域从事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的学术型后备人才,具备全面理论素养和宽阔学科视野的合成生物学拔尖型研究人才;培养以合成生物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管理和经贸工作为主,具有扎实学科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合成生物技术类应用型人才。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3年生物学科研究生招生博士36人,硕士274人(其中学术学位149人,专业学位125人)。2023年生物学科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学位,博士15位,硕士118位。推荐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2023年山西省优秀博士2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
研究生就业率达95%。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全职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王琛柱),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卫青),全职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任贵兴),高层次人才1人(赵章武)。柔性引进“外专千人”1人(Bernard Moussian),招聘优秀博士(后)7人。1人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Elsevier)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3年,张犇、董丽、单树花三位青年教师晋升教授,陈广信晋升副教授。对现有专业技术岗位的空缺情况进行了增补,冯佳教授聘任三级岗位。师资力量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3年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博士生导师9人、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11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6人。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2023年进一步加强一院三所院硕、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硕、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管理、招生等工作,不断提高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山西省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以及《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及招生工作细则》、《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一院三所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及招生工作细则》。
完成了2022年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2023年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完成了2022年博士导师信息采集工作。
为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保证和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组织2022年新增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参加山西大学2023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长期以来,广大导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学位点始终以《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共山西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山西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指导行为,努力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
为落实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山西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分流淘汰管理办法(试行)》,生物学科于6月至7月组织了2021级三年制的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及2019级四年制博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工作,全部合格,于12月组织了2022级硕、博士研究生完成了开题报告考核工作。
2023年获批山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研究生创新项目博士5项,硕士22项。山西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完成2023硕导招生资格审核,2024博导信息采集与招生资格审核。制定学院2024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工作细则和招生目录。严格认真完成2022级研究生开题,2021级研究生中期考核。
对标国家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提升科研水平。“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科技厅现场考察,并连续三年在山西省科技厅考核中获评优秀。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中,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4项,区域联合重点项目1项,合计64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200万。科研立项经费3516.62万元,纵向到账2315.3983万元,其中横向(含专利转化)经费908.7717万元,到账3564.4517万元。
2023年,出版专著1部,参编1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9篇(SCI 1区30篇,2区59篇),较高水平研究论文34篇(SCI 3区23篇,4区11篇),一级学科主学报13篇,二级学科主学报13篇,统计源6篇。授权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1项,专利转化5项,软著1项。获2022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获奖多项。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与多家企业推进深度合作。
2023年,举办全国“第六届合成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学院承办“2023女科学家学术与科普校园行”、“2023山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讨论会”、“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讨论会”、“三晋干细胞论坛”等活动。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研讨、产业论坛等30余场。学术品牌活动“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青年学术沙龙”已连续举办44期。
进一步推进山西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签订正式校际合作协议。邀请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Eric Leroy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Eric Westhof教授、美国奥本大学陶亚雄教授、日本京都大学谷村文研究员等国际知名专家访问交流。同时,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海外访学,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与法国蔚蓝海岸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8所海外院校签订院系间或课题组间合作协议。围绕“中西部特色生物经济资源开发与健康产业研究人才培养”,申报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位授权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党的全面领导方面作用发挥依然不够,谋划部署学位点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还不够。
学科布局和方向凝练不够。在学科建设规划上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还不够,学科凝聚力和整合力还不够,还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和十八大以来4次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等。
2024年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学院事业全面发展。巩固和扩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抓好理论武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全力推动学位点建设。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区域资源条件,加强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梳理学科优势亮点、凝练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坚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教、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增大人才引育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教改项目,推动教学改革。积极与校内外科研院所及企业联系,拓展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给予学生精准就业指导,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