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
山西大学2022年度学科建设进展报告-食品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2023-09-11 来源:


一、学科基本情况

(1) 学科负责人:仪慧兰

(2) 学科简介:

依托 1949 年始建的山西大学生物学科,本学科2003年获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 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3)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有3个,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安全、食品营养与保健、农产品加工与粮油工程。各方向分带头人分别是:仪慧兰、范三红、张丽珍。近年来,学科瞄准国家和山西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出多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平台和团队,在食品生物技术、功能食品、环境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4)学科梯队情况:师资队伍数量、各层次人才数量、获批科研团队情况等

山西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多年建设,现拥有35人高水平师资队伍,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博士化率达89%;其中山西省优青1人,与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学科合作获批“作物精准分子育种”和“新污染物识别与风险防控”省级创新团队2 个。

二、2022年度学科进展情况

1.学科建设举措及发展成效

2022年,本学科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驱动力,成效显著。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高层次博士人才2人,本学科1人获批山西省优青资助,1人晋升正高级职称。在凝练学科方向方面,通过持续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契合山西省产业发展趋势,稳定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产品加工与粮油工程三个研究方向。在社会服务方面,学科通过搭建平台服务地方经济,依托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院及国家级平台,通过年轻教师挂职锻炼,组织团队产业调研等方式,积极深入产业,为企业解决发展痛点难点,参与地方学会建设,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以东山新校区搬迁为契机,构建学科专业实训平台,大大提升了食品学科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依托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杏花村学院的优秀平台,持续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业服务、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地市及企业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目前,本学科在全省食品学科发展继续名列前茅,相比于全国同领域的学科,具有鲜明的山西特色。

2.人才培养成效

2022年,本学科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抓实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党性修养好、认真严谨、能以学生为先的党政干部和教师扩充到思政教育队伍。坚持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科学方法论和学术素养。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坚持按一级学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打通学科基础课,强化本学科学生的基本科学方法论学习和学术素养的训练,拓宽学科视野。依据学校《自然科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修订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将《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面向国家和山西创新发展需求,依托综合性院校学科齐全优势,构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整体培养方案,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结合学科特色,积极培育实践育人项目,提升育人成效。依托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依托“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青年学术沙龙”、“酿造产业学术研讨会”和“导师有约”等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科研素养。

3.师资队伍发展成效

2022年,本学科继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人才引进和梯队优化方面做出了一定成效。基于本学科已有的研究方向和基础,结合服务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食品产业提升的需求,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为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北京)主任,中国作物学会藜麦分会会长,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杂粮初加工)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豆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任贵兴教授,同时引进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专业优秀博士2人加强功能评价、杂粮产品研发方面的学术能力。不断优化学科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科影响力,积极培育本学科优秀教师团队,2022年本学科团队杨钰昆副教授获批山西省优秀青年培育基金1项,郝丽宏副教授获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根据现有的研究方向和团队,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引导和交流,增加年轻教师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经过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团队配置,动态调整学科团队师资队伍,联合科研攻关能力明显提升,学科团队教师充满活力。

4.科学研究/科研团队培养/科研平台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2022年,本学科继续在夯实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本学科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和省优秀青年培育基金项目,获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通过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继续加强科研团队的融合,形成了较大的三个科研团队,完成专利转化3项,专著两部。与我校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合作获批山西省“新污染物识别与风险防控”和“作物精准分子育种”等2个省级创新团队。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杂粮与预制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太原中心”和“全国农产品品质规格营养功能评价鉴定太原技术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围绕酿造产业前沿和热点领域开展理论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了5个项目研究团队,包括酿酒微生物群落演替(微生物发酵)、酒的品质提升与检测(质量检测)、酿酒工艺与下游附加值的提升(酿造工艺)、酿酒原料品质提升(原材料)、功能食品。开展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开放课题基金项目研究24项,获资助116万元,以杏花村学院为单位产出科研成果、特色产品20余项,有力推动了本学科科研成果产出。

5.学术交流/学术声誉/国际化

2022年,举办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生命科学学院分论坛。学科邀请生命科学学院知名校友,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院长常明昌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教授,在线上作学术报告。2022年8月,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山西大学顺利召开。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南开大学王硕教授、贵州大学邱树毅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韩北忠教授在线上参加了此次会议。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艾连中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白逢彦教授、山西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晋航、山西省食品研究所所长王勇亮、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翠英副院长参加了会议。2022年本学科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累计50余人次,本学科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线上线下)累计超过200余人次。本科学教师学生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例如在北方食品安全论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等。本学科团队在益生菌、功能食品、杂粮产业、光电传感与食品分析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学术影响不断提升。

6.社会服务/校企合作

2022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体教师根据山西省产业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意见,结合自身人才、技术、仪器设备等多重优势,凝练了学科方向,先后针对我省酿酒、食醋、小杂粮、功能食品等行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本学科教师的推动下,汾酒集团出台了《关于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合作项目的立项建议》的文件。2022年本学科与汾酒集团合作的“汾酒发酵微生物的控制”项目已经完成合同鉴定,获取经费125万元。其他项目也已经在开展前期工作,已进入汾酒集团招投标处的最后环节,有望获得经费资助。目前本学科教师团队已与省内外众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本学科教师杨钰昆副教授新担任山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委会主任,参与山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建设。本学科教师许鹏副教授挂职吕梁市市场监管局任副局长,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本学科教师张国华教授作为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组织建设项目科创联络员,深入闻喜、盐湖、芮城及省外多地食品加工企业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及供需对接。

四、本年度学科建设计划和重点项目(限500字)

建设计划:通过引育并举方式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或引进本学科高层次人才,扩充人才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继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加强思政建设,利用山西特色产业优势和产业合作项目,培养有特色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利用学院大型仪器平台,构建本学科仪器共享平台,努力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平台方面继续寻求平台建设突破;依托本学科优势团队,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院,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深入地市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拓展社会服务和企业服务功能。

重点项目包括:依托本学科筹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促进专利成果转化2-5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8-2018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7010599 传真:(0351)7018397
E-mail:skxy2004@s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