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学科概况
依托 1949年始建的山西大学生物学学科,2003年获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国家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结合山西地方产业需求,联合搭建了山西省“1331工程”山西生物特色资源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大学-汾酒集团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特色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和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2)培养方向
学科研究和培养方向有4个,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食品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农产品加工贮藏与粮油工程。各方向分带头人分别是:仪慧兰、范三红、陈树俊、张丽珍。近年来,学科瞄准国家和山西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出多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平台和团队,在食品生物技术、功能食品、发酵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3)研究生规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在校生43人。其中,2020年招生15人,毕业14人,均获得硕士学位。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部分学生自由就业。
(4)研究生导师状况
食品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8人,博士生导师4人,有海外经历的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最高学历来自国内外其他单位的占56%。学科近年来引进优秀博士多名,30-40岁青年教师16人,占比50 %;41-50岁10人,占31.25 %;51-60岁6人,占18.75 %。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基石。一是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二是优先选拔党性修养好、认真严谨、能以学生为先的党政干部和教师充实到思政教育队伍;三是力求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勤学习、深思考,不断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四是始终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思政教育队伍日常教育管理重点。
(2)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
坚持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科学方法论和学术素养。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建构“党建+思政”“党建+学科”“党建+互联网”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党建引领促进思政教育和学科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拓展思政教育教学渠道。
(3)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
①研究生支部建设 以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为切入点,深化“育人”功能。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专题组织生活会。举办“讲述党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主题活动。通过民主评议和评优活动,鼓励研究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通过党支部各项活动的开展实现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②校园文化建设 借助山西大学综合性院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参与多学科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依托“山大生音”官微等多媒体,开展“导师有约”学术讲座系列活动,进行科普宣传,举办“学术5分钟”大赛,营造学术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敬科研、爱科研、用科研的能力。
(4)日常管理服务
以“固本培元、精准施策、增强实效”为原则,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辅导员和导师,掌握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动态,坚持班会制度、研究生科研组会、促膝谈心,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坚持按一级学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打通学科基础课,强化本学科的基本科学方法论学习和学术素养的训练,拓宽学科视野,根据学科分支需求特点和方向,调整、增补专业课程。依据学校《自然科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修订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将《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
(2)导师选拔培训
根据《山西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山西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科研成果要求的规定》和山西大学《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生物学学位评定分委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组织遴选本学科的硕士生导师,组织专门培训,由学科和科研团队资深导师帮扶,协调完成研究生的培养。
(3)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关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出台《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教师师德师风评价考核细则》等制度,建立个人师德档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促进学科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结合本学科特点精心打造学科文化,扎实推进德育文化的营造,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关心学生的成长轨迹。
(4)学术训练(专业实践)
面向国家和山西创新发展需求,依托综合性院校学科齐全优势,构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整体培养方案。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指导学生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结合学科特色,积极培育实践育人项目,提升育人成效。依托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科研素养。
(5)学术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和线下平台,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获得了多个奖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本领域专业知识竞赛等,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参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青年学术沙龙”、“生命科学学院2020年度研究生学术年会”等活动,了解学科前沿,增加对相关领域的认知。
(6)研究生奖助情况
制定和完善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研究生临时困难补助》、《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奖助制度,为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评奖、评优、资助工作打好了坚实基础。研究生奖助覆盖率达100%,实现了生活保障、奖优、助困的有机结合。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依托山西大学、汾酒集团和汾阳市政府三方优势资源组建了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杏花村学院设立开放基金,首批26项开放课题基金项目总资助强度110万元,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通过“互联网+”、“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等鼓励学生实践和创新。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本学科的师资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方向分散等问题,尚未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增加师资力量,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向稳定、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协作能力,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省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